一群从华为和阿里巴巴跳槽到微软的员工,据称近日遭到了微软的内部抵制。有报道称,这是微软苏州某团队的一次自发行为——据他们表示,由于华为和阿里来的员工时常“比赛加班”,甚至“半夜在工作群互发消息”,给团队带来了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加班文化。
此前有自称“项目当事人之一”的匿名用户澄清表示,网传图片是实习生团队做着玩的,仅为私下玩梗,公司内部也不存在这种现象。不过,该事件还是引发了网友对加班文化的集体讨论和争议,毕竟国内互联网公司加班现象非常普遍,一些超强加班模式甚至已经溢出圈外,引发社会关注。
加班有没有必要?“加班文化”又有没有必要?这是隔几年就要争论一下的话题。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要高质量完成研发、生产、经营任务,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时期迎接特殊挑战、破解特殊难题,加班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为了事业拼尽全力,尤其是在挑战意义非凡的高峰时全情投入,不惜牺牲休息,也是值得提倡的奋斗精神。真正该被警惕甚至“抵制”的,不是加班这个行为本身,而是大量无甚意义的“无效加班”,及由此异化了的“加班文化”。
国内互联网企业加班文化并非原创,其实跟互联网创业项目一样,也是从硅谷引进而来。诸如微软、雅虎、谷歌等企业,在初创、快速成长阶段都存在普遍性的超长加班现象,亦成为硅谷企业的独特标志,被视为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如今,这些硅谷巨头已经成熟,经营稳定发展,没有了快速增长的竞争压力,不再倡导员工超强度加班。但是,“加班文化”并未在那些硅谷初创企业完全绝迹。
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快,业绩增长压力大,很多企业仍然处于创业阶段,包括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企业管理和技术基础都未成熟,依然保持着危机感,不敢有丝毫松懈,才会鼓励,有的甚至强制推行“996”等加班文化。可见,这是一个发展代差的现象,如果国内互联网企业步入成熟阶段,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后,加班文化的热度,自然会逐渐淡下来。
更值得注意的倒是,现在有些企业的加班文化存在畸形化、形式化等问题,造成“无效加班”现象。有的企业,比如毫无节制的过度加班,诱发员工出现亚健康、早衰甚至猝死;有的单位,浮于表面的虚假加班,只是为了给老板看的;也有些地方是工作低效率造成的加班,看上去很忙,实际上工作没有价值。这些并非冲着干事创业本身去的“加班文化”,不仅在企业,在一些机关单位也颇为常见。显然,“无效加班”引发的恶果很严重,其根子在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更有效率的工作考评机制;说严重点,加班泛滥成灾的企业和单位,如无特殊情况,多半就是工作效率出了问题。
有研究表明,过长时间工作所带来的回报,反而会呈下降趋势;不分条件强制加班,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反对过度加班、无效加班,不是说不要奋斗,恰恰相反,有节奏、有规律、张弛有度的奋斗,才是更可持续的奋斗。毕竟,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非完全代替生活。
国内互联网企业——包括许多其他企业和机关单位,需要在加班问题上调整认知,奋斗是值得鼓励的,但为了加班而加班,甚至一味比拼工作时间长,既没有意义,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误读,绝不值得称赞和提倡。对企业来说,确需加班,也应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倡导员工自愿加班,并给足工资。更长远的,则是要加强完善企业管理,夯实技术基础,依靠稳健运营谋求发展,而不是单靠个人无节制拼命。(江德斌)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文章来源:《企业文化》 网址: http://www.qywhzz.cn/zonghexinwen/2020/080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