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岭集团董事局主席李黑记常说,竞争的本质,就是人。在东岭集团的企业文化里,始终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事、做强事”,“事业留人、机制留人、待遇留人”,“既要把人带富、更要把人带好”等企业精神,都是市场中热议学习的对象。
赵小强说,李总有两句话他记得特别深刻,第一句是2000年东岭改制凤县锌品厂后,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讲的:“人是成事的关键所在,没有人,就不会有事业。”另外一句是2014年李总动员他去掌舵东岭冶炼时讲的:“你就放心大胆的往前冲,出了问题算我的。”
对于起步晚、底子薄、没有靠山的东岭冶炼事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人才请进来,这也是最难的任务。“如果当初不是李总请来的专家,东岭锌冶炼事业可能还要走很长的弯路,也不会有后来的凤翔设厂。”赵小强讲的事情,其实是在东岭刚刚收购凤县锌品厂的时候,李黑记三顾葫芦岛,一次又一次劝说,最终将已经退休赋闲的老专家请来担任技术总指挥,还带来了60人的技术团队,对锌品厂进行大规模技改,迅速恢复正常并扭亏为盈。“从那一批专家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让我明白了招引人才的重要性。”
掌舵东岭冶炼后,赵小强把人才招引放在了整个工作的突出位置。2015年8月,赵小强去韶关冶炼学习,当地正好有一个政策,工龄满30年、63年以前出生的人可以内退,他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个好机会。经过多方打听,他找到了3位已经退休的专家,一次次上门拜访,最终感动了对方,来到厂区为当时还在摸索的东岭冶炼做了一个“会诊”,最终攻克了鼓风炉的问题。
除了请专家,赵小强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在这方面,东岭早有布局,2010年,东岭集团出资100万元,在中南大学设立“中南大学东岭集团奖学金”。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南大学冶金专业,为中国冶金事业培养了数不尽的人才。赵小强就利用这一契机,经常拜访中南大学和长沙冶金设计院,虚心学习、认真请教,和专家教授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请他们来现场指导工作,组织员工去校园脱产学习,专家教授成了东岭冶炼的“编外顾问”,东岭冶炼员工成了学校的“自学学生”,东岭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庞大。
“领导干部,要解决最急、最难、最有效益的事情。”这是李黑记对东岭“一把手”要求。“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赵小强深谙其中道理,凡事以身作则,冲在第一线。“去年大修,赵总带领核心骨干和专家团队,一直在第一线,坚持白加黑、5+2,苦干大干50天,一身土一身泥,确保了目标任务的完成,跟着这样的领导,你说咱能没有干劲嘛!”贾宏斌想起当时的场景,感慨颇深。今年上半年,冶炼公司变压器突然烧毁,赵小强急得团团转,一直盯在现场,帮工人抬器具搬东西,用最短的时间恢复了正常生产。
“不仅啥事都冲在最前面,他还特别注重团结队伍,这让大家服他!”东岭冶炼办公室主任党建国说,他和赵小强一起共事了20多年,最了解赵小强的为人处事风格。赵小强非常注意团结身边的人,凡是单位有重大决议事项,赵小强一定组织班子开会,共同研究商讨,从不搞“一言堂”,凡是大家一致通过的,坚决贯彻执行,不打一丝折扣,没有“小圈子”,没有“我的人”,啥事都放在桌面上讨论,即便是为了工作有争论,但团队的凝聚力一直非常强。“赵总常说,咱们干得是东岭的事业,是咱们共同的事业,目标是一致的,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咱们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赵小强积极打造一支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年富力强的韩林、敢打敢拼的张树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后起之秀王红哲等班子成员团结在自己周围,在东岭冶炼的发展中展现新形象、新担当和新作为。
团结就是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再先进,生产关系理不顺得不到优化的话,生产力也不会提高。赵小强大胆启用谭长宏、符健,让他们分别担任烧结和熔炼两个主要生产车间主任,他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作,积极解决影响烧结产能、质量的工艺问题,下大力气提高鼓风炉产量,上下游间密切配合,保证了冶炼系统生产顺畅、高产。除了理顺领导班子的关系,赵小强非常注重青年人的培养,越来越多的青年干部走向了重要的管理岗位。2012年,27岁的索文利升任炼焦车间副主任,成为东岭冶炼史上最年轻的中层干部。“2006年我入职冶炼公司,做过炉盖工、导固工、装煤推胶车司机,2008年成为工段长。赵总2011年来焦化厂,2012年我就当上了车间副主任,赵总常说,你们放心大胆的干,出了问题我负责。”索文利不是个案,谭鹏飞、贾宏斌等一大批80后甚至85后东岭自己培养的人才队伍,已经能独当一面。当年李黑记告诉他的话,他传递给了更年轻的一代人。
文章来源:《企业文化》 网址: http://www.qywhzz.cn/zonghexinwen/2020/1030/1286.html
上一篇:【企业发展】表彰先进事迹,倡导安全生产
下一篇:运用企业管理系统规范外出考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