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一工厂开办的\"文化补习班\"吸引了将近20名工人上课,这是该工厂车间“幸福课堂”的一部分。该工厂深处大凉山,九成以上的工人都是附近彝族农村妇女,他们中间很大一部分不识字,甚至有些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面对这种情况,为了稳定当地彝族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工厂便开设了“文化补习班”。
视频:大凉山一工厂车间开\"文化补习班\",6年有近500人脱盲
起初,\"文化补习班\"只是教彝族工人学写汉字,学写自己的名字,以便于可以签写自己的姓名。后来又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到学习交通法规、生活技巧、简单的法律知识到现在的如何防止手机电信诈骗等等。
彝族工人正在“幸福课堂”上听讲,并拿出笔记本和笔认真做起笔记。
针对厂内工人劳动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沟通交流有障碍(不会汉语)等情况,工厂在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的同时,“扶智”“扶志”相结合,自2014年组织开展“幸福课堂”以来,通过教授识字写字、学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生活技能等,累计帮助近500人脱盲,开展各类培训500余次。
凉山州是扶贫的主战场,该工厂通过“幸福课堂”等平台,实现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重要转变,每年加工季平均为当地解决劳务用工1000余人,每月助村民增收约3000元,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该企业在当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每个用工季劳务用工都在1200人左右,其中少数民族用工比例超过了90%,他们主要来自周边农村,家庭大都比较困难。随着“幸福课堂”的开设,工人的工作效率也相对高了起来。
文章来源:《企业文化》 网址: http://www.qywhzz.cn/zonghexinwen/2020/1102/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