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在乌海传授书法技艺。郝飚 摄
翰墨鼓士气。董巍巍 摄
书法融合企业文化。高丹妮 摄
乌海市社会各界用书法艺术祝福祖国。董巍巍 摄
书法主题的街头路灯,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特色。 路静 摄
地书爱好者乐在其中。苏如娜 摄
墨香飘邻里。董巍巍 摄
□赵晖
1994年,乌海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创建书法城,并将书法城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2008年,乌海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
2012年,“中国书法城·乌海”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之一。
中国书法城的建设,让乌海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城市形象、市民素质、群众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转变。书法文化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一代代乌海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书法城”已成为乌海市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城市名片。
如今的乌海,正以书法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文化根植于心
对于书法文化的传承和担当,乌海市形成了独特教育合力,把“经典文化浸润师生成长”的教育理念,传播在师生和家校之间,散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魅力。
10月22日,在乌海市蒙古族学校特色课堂上,同学们在孟克琪琪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赏作品,学习逆笔、拖笔、效笔、卧笔等运笔技巧,了解蒙古文书法的意境和神韵,体会蒙古文书法独特的形态美和意蕴美。
“为了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学校每周二、三开展书法特色课堂,每堂课90分钟,二到六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之前只有汉文书法,现在我们也开设了蒙古文书法。”孟克琪琪格老师接着介绍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书法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书法是中国人独创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中,蒙古文以其特有的文字特点、美感形成了以蒙古文为载体的蒙古文书法。通过对两种书法的学习,更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马一诺是蒙古族学校的学生,她学习蒙古文书法半年有余。“我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哈旺体蒙古文书法首干尾写法的变化,希望将来能像孟克琪琪格老师一样,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马一诺说。
在乌海市,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学习书法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多年来,乌海市以“书法五进”为着力点,以点带面,持续发力,有效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普及。“书法五进”品牌活动获得了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这也是目前全国第一个以书法文化活动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伴随着“书法五进”工作模式的成功,“书法之花”开遍了乌海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当你走进乌海市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军营,会看到一幅幅风格迥异、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浓浓的墨香,让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每个人心中绚丽绽放。正如乌海市第一中学书法教师王凤昌所说:“书法如桥梁纽带,把各民族团结在了一起,如丝丝春雨,润物细无声。”
目前,乌海市已建成标准化书法基地(活动室)134个,覆盖了全市80%以上的社区、90%的学校、50%规模以上企业、90%的军(警)营;在校学生参加书法艺术学习的达到95%以上。全市年均开展各类书法展赛、培训300余次,惠及常年不断增加的书法爱好者。建成以“一馆一刊一广场”为代表的一批书法阵地。2014年建成的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同时配套建设22万平方米书法广场,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乌海把书法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建成了滨河书法景观大道、青山翰墨园、阅遇书吧、兰亭小学等一批重要的书法文化旅游景观及书法主题公共设施;与内蒙古实践杂志社联合创办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法艺术杂志《大众书法》,填补了我区书法艺术类期刊空白。
文章来源:《企业文化》 网址: http://www.qywhzz.cn/zonghexinwen/2020/1104/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