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新疆巴里坤生态公园广场的文化长廊里,一位老人打着健身气功“六字诀”;中午,沿着巴里坤湖吹着风;傍晚,步行街的广场上又唱起了“新疆小曲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润一方人。从公共文化设施,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活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紧抓当地文化特色,层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做到了精准供给。公共文化服务这场“春雨”,实实在在地暖了老百姓的心窝窝,也润了巴里坤这个金窝窝。
公共文化设施筑基文化服务
“公共设施越来越多了,以前都没地方锻炼,现在早起在生态园长廊健身,晚上可以看表演,退休生活也不无聊了。”一直生活在巴里坤县的居民陈振华说,“建设好了,我们也丰富一下精神生活。”
近年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修砌精致的生态园长廊;描绘巴里坤“新八景、老八景”变化的宁远路浮雕墙;杂志报纸一应俱全的图书馆;7500平方米的蒲类大观园足球场;建筑面积㎡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设施,满足了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也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
作为重点建设的文创基地,巴里坤文博园将清代粮仓、群众书画馆、松峰书院等文化设施统筹建设,形成文化区域,营造文化氛围,实现1+1>2的效果。
(巴里坤文博园 王雪摄)
拥有248年历史的清代粮仓作为文博园中的“前辈”,在保持粮仓原貌的基础上,利用场景重现巴里坤商业文化。巴里坤农业发展史展览、饮食器具历史前沿展、粮食票证展的举办,赋予了清代粮仓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真正的“活博物馆”。
相比之下,文博园里的“小年轻”——群众书画馆也毫不逊色。“最美身影·最美巴里坤”摄影比赛作品展上,一幅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成为了巴里坤文化最生动的时代注解。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紧抓县城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更追求城乡服务的均等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我们建设的重点。”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蒋晓亮说道。
作为哈密市“九位一体”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示范项目的示范村,奎苏镇牧业村现已有文化室、阅览室、篮球场、广播站,并已全部完成光纤入户。
周末,牧业村的一名访惠聚干部坐在红色书屋里,正写着学习笔记。她身旁的三排书架上,放满了各类书籍,其中一本关于创业故事的书,书页已有些许发黑,桌子上还放着书和厚厚的笔记本。
傍晚饭后,村里的健身器材和休闲椅旁边,聚集了很多村民。这里成为了他们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村委会的庭院里,三个小男孩在篮球架下追逐着抢球,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孩子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笑声传得很远。
从县城到乡村,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不做“花架子”,只看“对路子”。服务内容贴近群众生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相适应,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让公共文化设施真正用起来、“活”起来,是巴里坤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出发点。
目前,巴里坤县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我们已经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真正做到服务于民。”蒋晓亮说道。
文化精品打造文化服务品牌
一个地方只有拥有自己的名片,才能把知名度打出去。而对于巴里坤来说,新疆曲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它的名片。
新疆曲子是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以及西北地区的民歌、俗曲传入巴里坤,融合巴里坤各民族的音乐艺术后,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在今天的巴里坤,一首首经典的新疆曲子仍旧流传在巴里坤人中间。
5月22日,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广东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宽敞明亮的房间内,三弦一响,半胡、二胡等乐器齐齐上阵。不一会,演员们摇着扇子走上前来,一时间,唱的、弹的、舞的,交相辉映。这是常青树小曲子自乐班正在进行小曲子表演。
文章来源:《企业文化》 网址: http://www.qywhzz.cn/zonghexinwen/2021/0613/1774.html